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。 俗話說“不出十五不出年”, 元宵節作為除夕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, 自古以來形成了很多傳統習俗。 大部分地方元宵節習俗有吃元宵、 觀花燈、 猜燈謎、 踩高蹺等活動, 將春節的氛圍推向一個高潮, 民間將之稱作“鬧元宵”。
傳統節日是文化傳承最有效的載體, 今年我市在紅紅火火過大年的氛圍里, 舉辦了一系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元宵節活動, 在“鬧元宵” 里共享千年來的傳統年味兒。
吃元宵
元宵節自然少不了“元宵”這個主角。在元宵節這一天,北方人吃元宵,南方人要吃湯圓,盡管做法和叫法不同,但外形都是小圓團子,名字里也都帶圓,又逢正月十五月圓之夜,寓意團圓和美,祝福全家人都團團圓圓的。
賞花燈
滿城燈市蕩春煙
說起元宵節,少不了花燈。從古至今,元宵節民間有掛燈、打燈、觀燈習俗,故也稱燈節。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,始于西漢,興盛于隋唐。隋唐以后,歷代燈火之風盛行,并沿襲傳于后世。而正月十五,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。 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 “燈節”。
而猜燈謎也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。每逢農歷正月十五,民間都要掛起彩燈,燃放焰火,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,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。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,所以響應的人眾多,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。
看社火
沸地笙歌賽社神
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流行于中國民間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,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。元宵節社火包括舞獅子、踩高蹺、劃旱船、擊鼓等。
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, 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。 “舞獅子”始于魏晉,盛于唐,又稱“獅子舞”“太平樂”,一般由三人完成,二人裝扮成獅子,一人充當獅頭,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,另一人當引獅人。
踩高蹺
踩高挑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。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,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。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《列子·說符》篇:“宋有蘭子者,以技干宋元。宋元召而使見其技”
鬧花燈
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,始于西漢,興盛于隋唐。隋唐以后,歷代燈火之風盛行,并沿襲傳于后世。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,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,如龍燈、虎燈、兔燈等等,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,如牛郎織女、二十四孝等。
在我市,民間的元宵花燈有成百上千種樣式。如:龍鳳燈、八仙燈、走馬燈、蓮花燈、白菜燈、八寶燈、福字燈等。
舞龍燈
也稱舞龍燈或龍舞,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。傳說,早在黃帝時期,在一種《清角》的大型歌舞中,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,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。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,是漢代張衡的《西京賦》,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。而據《隋書·音樂志》記載,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《黃龍變》也非常精彩,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。中華民族崇尚龍,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。
舞獅子
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,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,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。“舞獅子”始于魏晉,盛于唐,又稱“獅子舞”、“太平樂”,一般由三人完成,二人裝扮成獅子,一人充當獅頭,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,另一人當引獅人,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,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,有抖毛、打滾等動作,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,有騰躍、蹬高、滾彩球等動作。
劃旱船
也稱跑旱船,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。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,旱船不是真船,多用兩片薄板,鋸成船形,以竹木扎成,再蒙以彩布,套系在姑娘的腰間,如同坐于船中一樣,手里拿著槳,做劃行的姿勢,一面跑,一面唱些地方小調,邊歌邊舞。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,搭檔著表演,則多半扮成丑角,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。
走百病
也叫游百病,散百病,烤百病,走橋等,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,有的在十五日,但多在十六日進行。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。走百病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,成群結隊走出家門,走橋渡危,登城,摸釘求子,直到夜半,始歸。
柏爾思在此祝廣大新老客戶元宵節快樂 團團圓圓 好運連連
文章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